17
thumb

NEWS TITLE

白岩松独家讲诉—做新闻的三个关键词!

POST TIME
2015-05-17 15:40

无论你在大学学什么专业,毕业后都可以做新闻。但一个大问题也藏在其中,条条大路通罗马没问题,但到了罗马之后,你有没有补一补新闻专业到罗马的那条路两边的风景呢?那里是有一些重要规则的。我的一位同事,有天很兴奋地,像发明了真理一样,告诉我一句跟新闻专业有关的话,听完之后,我平静地对她说:“妹妹,这个新闻教科书上全有。”但这却是她撞了八百多回南墙之后才发现的“真理”。  无论你在大学学什么专业,毕业后都可以做新闻。但一个大问题也藏在其中,条条大路通罗马没问题,但到了罗马之后,你有没有补一补新闻专业到罗马的那条路两边的风景呢?那里是有一些重要规则的。我的一位同事,有天很兴奋地,像发明了真理一样,告诉我一句跟新闻专业有关的话,听完之后,我平静地对她说:“妹妹,这个新闻教科书上全有。”但这却是她撞了八百多回南墙之后才发现的“真理”。  

从事新闻工作,首先要清楚新闻业务的本质,对我来说就是三个关键词:一是人,二是细节,三是表达。

1

新闻要关注人性

现在,我们的新闻媒体常会把新闻“事儿化”。譬如我们经常会问一个记者,你是跑什么的?我是跑政法的。你呢?我是跑经济的……我一直不同意两个概念,第一,我个人极其讨厌“民生新闻”这种说法。因为所有的新闻都该做出“民生”性,而不是“民生新闻”关注民生,其它新闻就是大而空。第二,我从来不认为新闻是“事儿”,所有的新闻都是人。这也许是让我成为我,或者让我拥有我的表达的本质。对我来说,做任何新闻,我都要穿透这件事情去看它与人之间的关系,这是因为任何新闻都是与人有关的。从来没有一个新闻因为它与人没有任何关系,而成为新闻的。好的新闻从业者,一定要善于从所有的,仿佛跟人八百杆子都打不着的地方,也能建立起与人之间的关系。

本质上新闻都是人,不是“事儿”。可是我们的政府官员,包括有一些新闻从业者往往会把新闻给“事儿”化,冰冷而机械,这样的新闻也就无趣了。其实,所有的新闻都是传播给人的。而我们的新闻媒体,有很多是违反这一规律在操作。

看看一百多年前的报纸,除了故事的外表与包装以及发生的环境不太一样,内核是不是都是一样的?一百年来,我们人类没进几步,我一直认为新闻人要换一个角度去重新看待时代的进步,尤其要看待人性的问题。想要把新闻做好,最重要的根基是对人性的了解,我认为新闻人如果没有对人性有充分的了解,是做不出好新闻的。

什么是人性?我们的媒体记者经常会犯一个很重要的错误“非对即错,非好即坏,非黑即白”。而这种思维模式,并不符合时代的特质,也不符合人性的特质。我们常喜欢对一个人下结论:这是好人,那是坏人。记者可千万不能这么干,要知道,从整个人类历史来看,人性是极其复杂的。我很庆幸我一开始做新闻时,就面对过这个问题,记得1993年,我在上海采访赵鑫珊,当时一位很著名的哲学家。我知道他也是一位音乐发烧友,采访时,我便问了他一个问题,我说:“为什么医学技术发展得这么快,但我们依然需要18、19世纪的音乐来抚慰我们的心灵?”,赵鑫珊特激动地对我说:“小白,人性的进化是很慢很慢的。”人类的进步跟人性的进化是两回事,人性几乎没发生过多大的变化。就像今天,我们探讨了很多道德的问题,但那是道德的问题吗?我认为任何用道德去说道德的问题都是扯淡,此时中国人的人性从来没有比一百年前的中国人人性差多少,也没有比一百年后的人性好多少。一个人“好不好”,一个时代呈现出的乱象,是什么决定的?是周围的环境激活了他人性中原本的“好”,还是“不好”呢?

前几天看电视剧《大秦帝国》的第一集,商鞅在一场辩论当中谈到了人性恶,我也不太同意。我觉得人性善、人性恶,如果从极端的角度来说都有问题,人性原本就是好坏混杂的,要看周围的环境激活什么。如果周围的环境激活的是一个人不好的那一面,那么由大比例的个体所组成的社会群体,不好的一面就会大比例呈现出来。譬如“小悦悦事件”、“老人跌倒了没人扶起来”等社会现象,媒体都在讨论人性,但能轻易下结论吗?真的是老人们很恶吗?请问如果中国的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已经覆盖到每一个人,中国的老人在跌倒摔骨折了之后会讹人吗?这是道德问题吗?老人跌倒了没人扶起来,为什么?媒体人应该去探讨背后深层的原因,中国的老人一生以孩子为“宗教”,最怕的就是给孩子添麻烦,一生善良的老人跌倒时,突然意识到骨折了,一想我这手术可能要两三万,当时就觉得天要塌下来了,给孩子带来了最大的麻烦。这个时候,任何伸向他的一只手都有可能被他当成救命稻草一样,成为他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案。但这不是道德问题。

我们再来举一个例子,二十多年前,中国的汽车只要一撞,司机下来就打,而且这种现象是大比例的。为什么呢?因为打输打赢决定撞完车之后的赔偿。现在再看,两辆车一撞,两个人下来挤兑几句,“会开车吗?”“对不起,对不起,我的事儿。”然后递根烟,俩人便一边抽烟一边等交警来处理。中国人为什么撞完车以后道德水平急剧提升,而且提升到了全世界共同的道德水准上?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有了强制险。任何利益跟他打仗输赢都没有关系了,也就不必用输赢去解决问题了。并且在这个领域里,中国人的道德水准达到了跟全世界同等的水准甚至更高。中国人还递根烟呢,老外不递烟。

我们该怎么去解读人性?只有当你开始从这个角度去解读人性时,你才知道我们周围有多少东西是合理或是不合理的。我曾经跟某位领导说过,我希望国家任何政策的出台是建立在人性基础上的,任何违反人性基础出台的政策一定长不了,一定会使这个时代倒退,因为人性是最无法抗拒的力量。

什么是人性?我们再换个角度去解读我们的新闻和这个时代。从1978年开始,邓小平的改革核心就是顺应人性。改革最重要的两个标志是什么?一个是安徽凤阳小岗村土地承包按的手印。为什么要土地承包?土地承包的核心理念是顺应人性,就是说承包了土地之后,你只要玩儿命地干,一年的收成当中就有一定比例是属于你自己的。土地承包调动起的是中国人人性当中最大的生产力,这是人性的一种解放。

实际上处于农业歉收状态的中国,改革开放土地承包实行了仅仅五年,我们的农业就可以开始自主了、自足了。人性,一旦顺应人性,人性的生产力是如此巨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背后也同样与此有关,包括之后的股份制改造。股份制决定了:不管你有股大、有股小,你都是这个地方的大小主人。因此,你玩儿命地为它干,它好了你也就好了,这是一个顺应人性的基础。

回头仔细去研究,老祖宗比我们聪明多了,我在翻《道德经》时,就发现《道德经》里的东西相当多的都是讲顺应人性。老祖宗也知道人性是自私的。但是,他不能因为人性是自私的就主张人全部自私,老祖宗是怎么做的呢?《道德经》里有个说法叫“无私为大私”,当你真正无私时,你得到的反而是最多的。他用这种方式调动你的无私之心,为他人做事的心,这是顺应人性的教育,是人性向更好方向前进的一种动力。

因此,这是我们面对新闻最本质的东西。不要轻易下结论,当你充分地了解人性,并洞悉人性时,你对很多事情的穿透就会更深层次一些。比如说,有很多东西是不是合理的,需不需要改变,完全可以拿人性作为一个最重要的标准来判断。

当你把对方当成朋友的时候,最后他可能真的就是你的朋友;当你把对方当成敌人时,他最后一定就是你的敌人。一个时代不也如此吗?如果把现在我们正在经历的这个时代的未来,当成是你想象的更好的未来,它可能就真的是一个更好的未来。因为,这不仅仅是一种想象,你还会去推动它,还会去约束很多你不希望实现的事情发生。但是,如果你现在提前把这个时代的未来认定为糟糕透顶,你就会移民或混日子,就会成为投机分子和既得利益者,如果大比例的人都是这么想,这个时代最后一定是实现了一个我们都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2

有细节才是好故事

第二个关键词,我想谈的是关于新闻的“细节”, 这就涉及什么样的故事才是好故事。我认为,一篇好文章,一定是让读者在其中读到了几个“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好细节。为什么《简爱》被称为女性的“第二圣经”?有人可能会说,因为它描写了男女平等,然后大家就觉得答案很OK吗?全世界写男女平等的文学著作多了,为什么单单是《简爱》?这才是核心的问题。因为《简爱》有罗切斯特跟简的那番对话,里头有很多美妙的细节。他用这些细节真正地刻画了男女平等这一永恒的主题,但主题本身并不是它伟大的原因。

所有的名著,如果只是看他的主题,或者说内核,那就不用看了。比如《约翰·克利斯朵夫》的四卷本,如果想看的是它的内核,傅雷一句话把它翻译在了扉页上“英雄不是没有脆弱的时候,只不过不被脆弱征服罢了”。读者看完这句话明白了这本书的最核心东西,可以不看了,那读者为什么还要看?因为这本书里有无数个细节诠释的这句话,而那些细节是无可替代的。

这就是我为什么极其反感那些摆在书店里的,为孩子们出版的名著缩写本,细节都没了,剩了一个故事框架,然后让我们的孩子们快速地阅读名著,然后产生了一个最糟糕的结果,是孩子以为他们读过名著,今后再也不读了。

我们在各类新闻评奖中,也常听到这样的评价:这篇报道好,因为它写了什么主题。错了,这种主题全中国的新闻人无数人都在写,它究竟好在哪儿呢?

我已经连续三年为《新京报》的年度新闻奖评选担任评委,在评选之前,我会看大量的东西,更重要的是,我也是《新京报》的订户,每天都在看,很多的好文章并不是因为你是独家,别人也都在写,甚至《新京报》在一段时间里,都有很多报道也描写同样一个主题,但为什么会是它获奖?因为它有别人替代不了的细节,让它变的与众不同,而往往这些细节就是公信力。

公信力是由令人信服的细节构成的,而不是由标语口号构成的。为什么我们现在要反对空话、套话,什么叫空话、套话?就是没有细节的话,但凡有细节的就不再是空话和套话。

我们有一次拍摄关于中国老年人的题材,其中有一集要拍很多没有低保的老年人。大家知道所谓“温饱”,温是在饱的前面。在东北一到冬天的时候,屋不暖比吃不饱还惨。有一个镜头,我看完这个长镜头眼泪就下来了。这个长镜头开始是:一对大约80多岁的夫妇,依然裹着一件脏透了的军大衣,而且扣子还不全,坐在床上瑟瑟发抖。镜头起伏,移动时,路过一口大水缸,能够清晰地看到水缸上面结了一层冰。由这个细节,观众就可以知道他们家里的温度低到什么程度,然后镜头由这个水缸摇到了墙上的表,一看表上的时间,不到下午3点。我们知道,通常这应该是一天当中最暖和的时刻,而且钟表的滴答声,让你产生了一种在熬的感觉。这一个镜头里交代了无数细节。一对老年夫妇,衣服很脏,很冷,屋里在最暖和的时间结冰,其实镜头摇到这儿,我根本不会掉眼泪,但是镜头最后的落幅,是表旁边的一张黑白照。这张黑白照片是这对夫妇年轻时照的结婚照,脸上充满了笑容和对未来的渴望,我的眼泪一下就下来了,这就是细节的力量。这一对年轻人在五六十年前结婚时,能够想到自己的人生终老的时候会是这样吗?如果把这个镜头倒放,时光倒流,又会是怎样的感受?所有的感触都在这种镜头的流动中产生了。

就像我每天做新闻时,就是在寻找各种各样的细节,没有细节我就无法落笔。有时,我看文章,真正能让我看下去的,就是他有好的细节,我便会越看越沉静,会看下去。而那些缺乏细节的东西我经常会一目十行,或者说你的细节没有任何出彩的地方,在别的文章中我也见过,甚至比你描写的更好,我常会略过。

3

独特的表达

谈到独特的表达,我们现在常会思考一个问题:所有的媒体,尤其是报纸,更迷恋于独家新闻。我们每个人都会谈“独家”的概念,可是进入互联网时代以后,什么是独家新闻?我们好像有几年的时候不再关注一条新闻的源头了,现在,每天早上8点到10点,全中国的新闻人守在不超过五个网站里找新闻素材,你关注过哪条新闻最初是从哪来的吗?任何一个新闻从发生到发现,从传播到死亡的链条当中,总有一些媒体会成为传播过程中的赢家。他不一定是最初消息源的占有者,但是他一定是在这个过程中表达方面拥有新制高点,让更多的人聚集到了你的表达传播过程当中。

一条新闻上百家都报道过,但是只记住了两三家,那你的独特性是有什么构成的?不是因为你独家占有构成的。我越来越觉得当下的新闻是由“独家的角度,独家的表达,还有快速时间所能达到的深度”共同构成的新独家新闻时代。“老独家时代”,打个比喻,就像是在天安门广场有一袋子面,谁跑得快抢到那袋面就一定赢了,而其它媒体都得哭。那叫独家新闻。而现在呢,天安门广场是有一百袋面,你慢条斯理地过去,也有属于你的,那拼什么呢?扛这袋子面回家你做什么,怎么做,做的别人爱不爱吃?

这几年,我发现《新京报》将最重要的版面让给了评论。在我看来,头版其实是一个广告或指南。告诉我们今天的头条是什么,然后接着引导去阅读自己关心的新闻话题。翻过来,二版和三版,这两个版面则都是评论。

评论要求独特的表达。一则新闻符合你的标准就很独特。那什么是独特? 我们曾经采访过已故的美国广播公司(ABC)主播彼得·詹宁斯,他主持一档晚间新闻报道,每天晚上九点,时长半个小时。采访时问他,你们栏目组核心成员的决策者是谁?他说除了我,还有一个撰稿,一个是制片人。但是这档节目的制片人是不干杂活的,而是内容的决策者和控制者。接着问他,你们这三个人每天的职责是什么?他说我们每天的职责就是确立头条和接下来几条新闻顺序。接着问他,在你们看来什么是头条?詹宁斯回答:“在新闻界30%多的头条是天生的,不用我们去判断”。那么没有这30%天生头条的时候呢?詹宁斯的回答是“那才是给我们这三个人高薪的重要原因。没有天生头条的时间里,我们则根据我们的价值观,我们竞争对手的特点,以及我们手里拥有的素材程度,来综合考量确定头条,这些都是缺一不可的”。

接下来他说的这段话影响我一辈子,他说:“这还不是最难的,真正最难的是,由此开始如何通过你的操作和你的组合,待节目播完了之后,所有的观众都认可你的选择,这才是最重要的。”也就是说,在新闻的领域里,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客观,这里有大量主观的因素。但是你的主观操作,在播出之后是不是受到更大范围读者的认可,认定你的选择,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如果打开《新京报》,今天的头条选择我不认可,没问题,明天还不是我认可的,也没问题,但是如果大比例都不是我认可的,我就会知道他跟我的气息是不投的,我就会去选择气息相投的媒体。如果绝大多数的情况下,评论、头条选择是我认可的,我就会长期关注你。我们新闻人最大的考验并不是你做出抉择,而是你抉择之后有没有说服力,能不能让观众或读者接受你的选择是对的。

丹·拉瑟的撰稿人老彼特今年在《周末画报》上写的一篇文章很耐人寻味,开篇就提到“传媒正在发生变化,过去不负责任的新闻人士扛着‘用事实来说话’,来掩饰自己的不负责任”。仔细看老彼特说的其实是对的,当下的新闻正在发生着一个我们自己都不太敢完全接受,但是必须去顺应它的变化,客观新闻正在由客观事实和主观选择相结合的形式,进入到新的主观新闻时代。

在美国,这一方向的实践很多年前就已经开始。胡舒立在《访美记》中就写到了《今日美国》这份报纸,在其它媒体都在做“失望新闻”时,他们却只做“希望新闻”。这张报纸在其他媒体出现颓势时,发行量却节节上升。现在全世界的新闻媒体中,最引人关注的就是以主观新闻态度著称的媒体。

我当初开办《新闻1+1》时,有人质疑说“评论的时代还没有到来”,而我坚定地认为,观点成为新闻的时代已经到了。过去评论是新闻的衣服,而现在,好的评论甚至可以超越被评论的新闻本身,成为第二天更大的新闻。《新闻1+1》开播已经五年了,我觉得我的判断是对的,而在这种主观新闻时代到来时,我们又该怎么去操作?我觉得还是要以更客观和更准确的事实为基础,并加以更有方向感、更有推动力的传播方式。我在做报道时,更多的强调基础的牢靠性,因为如果建立在没有牢靠事实的基础上,风险系数是极高的。但如果基础非常牢靠,事实更确凿,细节更丰富,就会越安全,而且也会变成更大的推动力。

2013年全国两会时,有记者问我,说你没有刚做《东方时空》时那么尖锐了?我说论长相我是没有那时“尖锐”了。但我很害怕那个时候的尖锐,因为我那时的尖锐更多是“腹中空”的一种极端态度,此时我更知道这个时代的每个“腰眼”在哪儿,只要认真去做就好了。我们天天痛苦于理念,却忽略了每一个过程带给你的幸福。


每一代人在年轻时,总会有一个错觉,即永远期待着终极目标实现的那一天,但是必须要明白,在人类历史上,从来就没有终极目标实现的这一天,那永远只是个美丽的幻觉,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喜与忧。你的使命是解决你所处时代所要解决的问题,解决不了的,只能留给下一个时代,因为那原本就是属于下一个时代的问题。


关闭音乐
  dog_gif最新公告:名博启华教育培训学校常年开设播音主持、表演、声乐、书法、编导、摄影等专业,欢迎到校咨询报名学习专业~!主校区:奈河东路8号金茂商务中心3楼 。电话:18660898625 显示视频

本版块的内容尚未添加编辑,
请点击'编辑/管理'进行修改!

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