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
![]() |
NEWS TITLE 后李瑞英时代播新闻—“播说结合”中声音运行的三个层次POST TIME |
新闻播音似乎是多种播音里最容易的,只要“精神”就是播新闻了,因此很多播音教育工作者都会让学生们把声音抬得高高的、挤得亮亮的,喊着说,便像是播新闻了。
在当下的传播语境里,大嗓门高音量声韵调饱满到位的很正式的播报已经用得不多了,否则,李瑞英、邢质斌就不会早早退下来,多数时候,人们还是更愿意听到正规但很平实的播报了,在很多人看来,更像是说话的“说新闻”,不过依据播音理论来解释,似乎更多的是平实正规的播报与轻松自然的说话之间的话语样式,俗称“播说结合”。
基于“播说结合”的需要,新闻播音中的声音使用通常可以找到三个运行的空间层次:高、低、中间层。
在人们的自如声区里,中音是使用最多的一个区域,通常用来表述一般意义,如果有特别需要强调的,就会用高、强、长音来表达,介乎中音区和高音区之间的,则是表达意义上的中间层。
这样,就产生了新闻播报中的三个声音层次。一般性的交待、帮助理解语义重点的那些字词和音节,就是以中音区为主的用声;句、段重点、荷载着语义重点话语意图的音节,则需要在声区的高位辅以音强的加重和延长;中高声区之间,则是那些次重音的区位,用以表达既非句段意义重点又非辅助性话语的音节,但是,它们的数量和音高、音强层次则不确定,会有更加细致的划分。
在表达训练里,一般都会先找句段重点、重音,学会强调。随后教会学生减少重音,直至语义重点突出。但是,学生在重点、非重点之间的声音处理上,实际上是很难控制到位的,也就会出现很多无意识的重音被事实上强调了出来,冲淡了语义重点。在这里,往往越是重视新闻越会强调过多的重音,越是吃力不讨好。难点在于:声音的两个层次之间如何拉开幅度?除了拼命提高调门之外,还有更好的办法吗?
处理好自然舒展的中音区的辅助性音节(多数音处于这个区间)和高强长的重音区位音之后,就得将重点放在次重音的处理上。这个区位的声音很容易被忽略,新闻也就只剩下了重点和非重点,话语的丰富的层次受到挤压。这些次重点音并没有一概而论的区间,只是在高、中之间根据意思的重要性找到错落有致的中间音,这个高低的调配,完全取决于各人的语感,可以是预先精心设计的,但更多的是不必精细到这个程度,只须交给语感略加注意则可。
就“播说结合”而言,“播”显然指的是语义重点部分,也就是所谓的重音,此时的话语音高音强音长都会有所强调;“说”则是指的那些起辅助理解语义重点作用的一般音节,此时是在保证可懂的基础上一带而过。但是,恰恰因为忽略了在播说之间有一个中间层的存在,就会让播说结合变得听来机械、油滑、单调、平庸,丢失掉那些并不是最为重要但显然会表达出丰富的话语侧重点或者相对重要的提示性的音节,浪费了话语声音运用的中间层次的细分空间,让“播说结合”的新闻失去了语意的丰富性。
可见,能否建立声音运用上的三层空间,是播音员能否到达新闻播音第三阶段的标尺。是他们在表达出重点、拉开声音层次之后的第三步,也是决定他们能否表达出有声语言的丰富性的重要一步。
显示视频 |
本版块的内容尚未添加编辑,
请点击'编辑/管理'进行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