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
![]() |
NEWS TITLE 片子结尾和转场可以用哪些镜头形式来表现?POST TIME |
1.利用动作组接
前一段最后一个镜头主体动作与后一段第一个镜头主体的动作,在形式上或内容上相互关联,这个动作就可以作为前后两段的过渡因素,前后镜头中的主体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例如电影《牛虻》中的一个段落转换:
①监狱门口,琼玛一时冲动打了亚瑟一记耳光(推近),亚瑟捂着脸痛苦地低下头去。(头低一半时切)
②特-全亚瑟泪流满面抬起头来(拉出全景--地点在亚瑟的房间里)。亚瑟痛苦地思索着……。
又如,《天云山传奇》的开场,年青的邮递员开着摩托车在大楼前停住,取下邮件,走进天云山区委大楼;下一个镜头接入的是大楼传达室的老头抱着文件推开某个办公室的门。
利用相关动作转场时,要注意两个画面中动作幅度的大小、方向,人物的情绪、视线都必须一致,或者相近,如果有明显的差别就接不起来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事物已变化发展,这样可利用事物变化发展中的一些动作作为组接点。比如小孩已长成大人,可以用这样两个镜头组接:
(1)小孩走路,从全景推至走动着的脚。
(2)从走动着的脚拉出一成人在走。
这是电影惯用的一种组接方法。实际上,很多有动作性的镜头,都可作为转场的切换点。如一教师埋头备课,突然站起来,下一镜头就可接教师站着在讲台上讲课,实现了空间的转换。
2.特写镜头转场
前后两段借助于特写转场,在影视中经常使用。例如,全-特苹果园里,每棵苹果树上硕果累累,人们正在采摘苹果,装框,镜头推为某一苹果的特写。
特-全镜头从苹果的特写拉出商店的全景,苹果整齐地摆放在商店里的摊位上,顾客在挑选苹果。
3.同体转场
同体转场是指前后的两个段落借助同一物体转场。例如国产影片《农奴》中,农奴主旺杰的院子里,强巴的父亲刚刚被打死,旺杰从水盆中取出一条湿淋淋的皮鞭,要管家告诉强巴的妈妈:“把他们一家三代欠下的债,连同收尸税一起送来,要不,就叫她把鞭子送回来。”说完就把皮鞭一扔。旺杰扔皮鞭的动作是在他自己的院子里。下一段的第一个镜头就是皮鞭落地的特写,拉成中景--皮鞭落在强巴家里。又如,《闪闪红星》中,上一段的末后一个镜头,胡汉三被赶跑了,国民党乡公所的牌子被扔在路边,冬子双脚把牌子踩裂成两半;下一段开始的画面,胡汉三重新合拢乡公所的牌子,胡汉三又回来了。
4.相似体转场
在上面一节中,曾经指出过,,两个画面如果主体形态差别太大,连接后会造成视觉跳动。在转场时,不可能前后两段镜头都通过同一主体转场,对于不同的主体,如果它们有相似之处(形状或构图),那么这些相似之处就可以作为转场的因素。生活中相似体到处都有,例如报道高空作业的女电工的新闻,前一场景是女电工宿舍,有的休息,有的伏案学习,镜头摇到墙上一幅表现女电工在高空作业的宣传画,下一段从女电工在高空作业的实际劳动场景开头。
5.主观镜头转场
主观镜头转场是利用前一段的结尾以剧中人在看什么或沉思什么;下一个镜头就是他看到的或想到的人或事(主观镜头),从而把两个场面连贯起来。例如《天云山传奇》开头,有这么一个片断:
全—宋薇坐在房间的沙发上,看她丈夫寄来的信函,画外传来周瑜贞喊“宋薇大姐!”的声音。宋薇走到窗门前往外看……
全—周瑜贞在楼下站着。
推而广之,前一镜头人物目光注视着,便可以接入任意一个与视线相符的画面,达到转场的目的。
6.主体出画入画转场
主体出画入画转场是指前一个场景主体走出画面,切到另外的一个场景,主体进入画面。用于表现同一主体的时空转换。使用这种方法要注意主体出画与入画的位置应处于两个画面的相反区域。例如在前一个场景中,主体从右边走出画面,那么下一个镜头,在新的场景中,主体应从左边走入画面,这样在感觉上,运动方向是一致的,否则容易造成主体又走回来的感觉。
出画入画的转场形式还可以只出不入,或只入不出。即前一个镜头主体走出画面,下一个镜头主体已经在另一个场景的画面中。
7.遮挡镜头转场
遮挡镜头转场是在前一个镜头中主体从纵深处迎着镜头走来,不断靠近镜头,直至挡住镜头。下一个镜头是主体背离镜头向着纵深方向而去,第二个镜头已是另外一个场景,以达到转场的目的。例如:
全一个女学生从走廊上迎着镜头走来,身影遮住镜头。
全(背摄)背影沿镜头轴向离去,一个男学生走进实验室。
这种转场手法,前后两个镜头可以是同一主体,也可以是不同主体。
8.空镜头或全暗画面转场
从一个段落过渡到另一个段落时,可以在两段之间利用一个景物镜头来连接。例如,一个作家经过多少个日以继夜、夜以继日的伏案创作,终于在一个黎明前完成了全部的书稿,他起身站到窗口前,接上一个旭日东升的镜头作为这一段落的结束,舒缓一下情绪,然后再接上人们在座谈他的作品的镜头画面。从艰苦的创作阶段到作品出版后引起的反响,两个段落的连接是靠旭日东升的景物镜头来过渡的。
9.虚化镜头转场
虚化镜头转场是前一段的最后一个镜头调虚,直到完全模糊(虚出),下一个新镜头也是从虚像开始慢慢调实,以实现转换时间、地点、场景的目的。在一些介绍烹调技术的电视节目中,某一盆菜肴已经调配好了,需要放入蒸笼蒸2个小时,为了简洁地表现这个过程,常常是把调配好的菜肴放入蒸笼,盖上蒸笼罩后,镜头虚化,下一个镜头又由虚镜头慢慢调实,出现冒气的蒸笼,然后打开蒸笼,取出蒸好了的菜肴。
10.声音转场
显示视频 |
本版块的内容尚未添加编辑,
请点击'编辑/管理'进行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