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
![]() |
NEWS TITLE 【即评可以这样说】高分和低能有关系吗POST TIME |
相关新闻回顾
奶茶妹妹的前男友梁植就成了众人口中的“高分低能”,在其参加某脱口秀节目中,对自己清华博士的高学历,及各类主持人大赛、歌手赛等获奖情况来看,简历可谓是无懈可击,但其毫无立场的“找工作”观点,却被现场导师批个“狗血淋头”。
“2012中国大学杰出校友排行榜”调研了我国政界、学界和商界三大领域的杰出人才,合计近8000人。其中,政界杰出人才1400人中有456人是毕业于北京大学的,清华大学的这个数据是292人。
近日有清华网友上传了一张清华特等奖学金评选现场的照片,这位清华电子工程系的韩衍隽同学成绩为:15门满分100分,4门99分,1门98分。斯坦福大学终身教授这样评价他:衍隽已经超出了至今为止我对斯坦福大学里最优秀的高年级博士生的预期。
前不久,出炉了一份《中国高考状元职业状况调查报告》。这份报告显示,自打“文革”后恢复高考以来,在众多杰出的企业家中,至今还没有一位是高考状元;在全国的两院院士和“长江学者”等著名专家中,人们也很难找到高考状元的身影。
其实,“高分低能”大家并不陌生,指在学业上能获得很高的成就,在工作和生活的实际中却表现较差,在工作能力、自立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多方面存在较大问题。简而言之,除了学习什么都不会。事实果真是这样吗?
下面一编就带你一张图看懂“高分和低能有关系吗”~
赞同:
“学霸”一词,原指把持学术话语的人,现指专注于学习、分数很高的学生。对于学霸,外界的褒贬评价一直都存在,最普遍的是质疑学霸“高分低能”。
高学历不代表高能力,但在中国,80%的人都存在学历情结,对高学历者更是抱着无比崇拜的心理。对于那些读了本科读研,读了研再考博,考上博士再博士后的人,可以说除了在学术上越攀越高,实际操作能力和社会阅历上,却是一塌糊涂,甚至比不上早早就业的低学历者。现实中,“高分低能”的例子大有人在,所以不管看到15科得满分的清华学霸,还是在清华读本科、升研、上博的考霸级人物,别羡慕,也别惊叹,不常说“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就知道了”,表面光鲜的人内里不一定有“货”。
反对:
国务院原总理朱镕基在学校就读时的一份成绩单真实地反映了他读高中时的学习情况。根据成绩单记载,平均分数达到了82.10分,在全班同学中名列前茅。也因此,高中毕业后,朱镕基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清华大学,这也为他日后担任国家总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如此看来,至少就朱镕基来说,“高分”何止不是“低能”,既然读书,那就要把书读好,这本来就是做学生的本分。况且考试得高分,这也正是他们在学习上“有能力”的一种表现,与所谓“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道理是一样的。反过来说,就算是那些高考状元至今还没人能成为杰出的企业家,或者没人能当选为两院院士或“长江学者”,但这就表示他们“低能”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这句老话用在日常工作中肯定是优点,但搁在学习上,却反而常被一些人冠上了“低能”的标签,这实在是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生活本来就是丰富多彩的,任何人只要能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里刻苦钻研,取得成功,就都是“有能力”的一种表现,也都值得我们鼓励和效仿。我们切不可迷信“高分低能”的那种惯性思维,更不能想当然地以为“低分”反而是“高能”的,那可就大错而特错了。
建议:
学历高的也不要骄傲,因为那并不能代表你一定能成功,也不代表就是最优秀,从理论到实践再转化为能力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最终,社会才是检验学习成绩的大考场,一较高低的大学校;学历低的也不要气馁或自卑,因为那并不代表你不可以获得知识和能力、无作为,相反,如果你勤奋好学、勇于实践,可能在社会现实中更容易取得成绩和成功,眼前已有很多数不清的例子。
最后小编想说,咱们讨论高分低能,并不是反对学校教育,不是不鼓励学生好好学习,更不是否定现代教育制度,而是希望通过一些既定的事实去反馈和发现学校教育的不足,规避误区,寻找更为有效的学习方法。我们必须客观的看待我们现在教育体制,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东西,学校教育也需要变革和创新,也需要改进。
显示视频 |
本版块的内容尚未添加编辑,
请点击'编辑/管理'进行修改!